袋鼠

塔斯马尼亚袋獾,击败癌症的魔鬼


塔斯马尼亚袋獾(Sarcophilusharrisii),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大肉食性有袋动物。

引人注目的“恶魔”

尽管存在"最大的"这种响亮称号,但塔斯马尼亚袋獾看起来更像一只邪恶版的小熊猫——下巴可以张开80度的大直角,随时准备咬掉你的手指。

这里有个令人意外的冷知识:野外生存的袋獾面对人类时通常表现得很温顺、冷静;而圈养条件下的个体,几乎统统对人类表现出更强的攻击性。

为何?

比较靠谱猜测——和圈养条件下它们不得不在白天保持清醒以迎合游客有关。接客让其狂暴。

在今天,塔斯马尼亚袋獾普遍被称为“魔鬼、恶魔”。之前,早期探险家给它们起的第一个白话名字是“别西卜的小狗”,到了19世纪进一步升级为“撒旦肉食爱好者”、“熊恶魔”等等。

袋獾确实具有圆耳、胸前月牙等类似熊的特征。而另一方面,它们的牙齿、下巴、咬合力与鬣狗相似,这都是趋同进化的例子。

至于袋獾在重量上的不足,则用坚韧来弥补。

食腐之外,夜籁寂静时,袋獾会在黑色毛皮掩护下捕食胖乎乎的网红袋熊、小袋鼠、负鼠和其他小型哺乳动物。白天,它们躲到地下巢穴中,通过睡眠来缓解夜间工作的疲劳。

传染性癌症

袋獾最后的家,塔斯马尼亚岛风景如画。但这片荒凉之地也是疾病的战场——癌症,基因突变会引发失控的组织生长,从而导致大多数癌症中可检测到肿瘤。这是相同的机制。

但,袋獾面临的,是可以传播的癌症。

大多数癌症在宿主体内产生并与宿主一起死亡。但有些是具有传染性的,通过病毒、细菌或其他微生物等媒介传播。

在袋獾面部肿瘤疾病中,癌细胞本身就是传染源,通过身体接触在袋獾之间传播。在整个繁殖季节,大家为了争夺配偶、食物而互相争吵、咬伤和抓伤。

在这些冲突中,肿瘤细胞从开放性伤口转移到健康个体的脸上。

然后,这些细胞会长成毁容的、浮肿的瘤,在袋獾的嘴、脸和脖子周围繁殖。肿瘤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消灭宿主:获得致命的细菌感染;通过长得如此之大,它们在物理上阻止了魔鬼的进食;或者转移到体内其他系统并最终导致器官衰竭。

非常直观的死亡之吻。

年,袋獾首次被发现患有面部肿瘤病后,疾病在整个岛迅速蔓延,导致物种总体减少80%,局部减少超过90%。

那时,科学家普遍预测塔斯马尼亚袋獾即将灭绝。

击败癌症

然而,很快,一些野生的塔斯马尼亚袋獾开始表现出成功抵抗的迹象。

我们通常认为进化发生在数千年或数百万年的时间里,但,这种情况现在就发生在塔斯马尼亚袋獾和它们的癌症中。

这是世界上了解病原体及其宿主进化的最有趣的系统之一。

你瞧,即使是完全健康的袋獾也很短命:大多数人只能活个5、6年。快速的世代交替,带来了选择性优势。

年左右,科学家前前后后检测到15只野生患癌的袋獾,表现出肿瘤自发消退——脸颊上的肿块变回成健康的组织。不知何故,它们已经产生了对抗这种疾病的抗体。

这些袋獾是如何击败癌症的?

团队研究了该物种是否可以进化出自然机制来对抗魔鬼面部肿瘤疾病:检测到了它们基因组的快速变化。

其中,遗传密码的两个区域看起来尤其不同。这两个区域含有已知会影响人类癌症风险和免疫功能的基因,这表明袋獾可能确实正在进化出抵抗力。

写在最后

研究还在继续,从袋獾身上学到的东西,也许有一天可以应用于人类。能够为免疫疗法提供信息——更好利用人体的免疫系统来对抗癌症。

作者感谢你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ishuadw.com/xjms/14292.html

冀ICP备20001468号-2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