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在二战当中装甲车辆有着难以取代的地位,它们可以用来托运火炮,运送物资,也能起到运兵的效用。彼时很少有专门研发的装甲车,几乎都是从报废的坦克底盘改造而来的。今天我们要跟大家介绍的,就是这款外号为“袋鼠”的装甲车辆。严格意义来讲,“袋鼠”并非是某一款车的外号,而是一系列装甲车的代名词。最早在北非战场上,皇家陆军得到了许多美制的M3坦克,但这些M3坦克炮塔防御力很薄,很容易就会被打坏,但M3坦克的后勤基地远在北美,想要从北美运来备用的炮塔,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彼时货船要面临在大西洋游曳的U型潜艇的攻击。为了处理这些炮塔报废的M3坦克,英军只好自己想办法,把报废的炮塔拿掉,在上面装上钢板和自卫武器,于是乎M3坦克就变成了一辆趁手的装甲运兵车。在北非战场大量的报废M3坦克就是被这么回收再利用的。当时有不少澳洲士兵在北非作战,对这种运兵车非常喜欢,于是乎澳洲士兵就给它们取名叫“袋鼠”。毕竟袋鼠的口袋是可以装小袋鼠的。这种处理方式后来就成为了一种惯例,只要是在前线战损的坦克或其他车辆,都会被这么改造成装甲运输车,包括M4“谢尔曼”,丘吉尔,牧师等多种型号。在彼时的北非战场上,步兵伤亡率始终居高不下,“袋鼠”的存在降低了士兵在敌军火力面前暴露的概率,保护了士兵免遭流弹或弹片的袭击,袋鼠比一般的装甲车更加厚实,得到了北非士兵们的喜爱。在诸多的“袋鼠”当中,尤其以M7“牧师”为底盘改造的车辆最受士兵们喜欢。“牧师”的顶部更加宽敞,可以一次运输20名士兵。在二战后期,士兵们更加喜欢“袋鼠”作为自己的载具。大家怎么看?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ishuadw.com/xjjj/144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