袋鼠

奋力交付,大力返港长江口二号古


今天,为长江口二号古船整体迁移定制的专用打捞工程船“奋力”轮在南通制造完工,驶回上海交付。7月6日,古船整体迁移工程主作业船“大力号”完成古船遗址现场预处理阶段工作后返港。“大力号”和“奋力”轮先后到达回港,标志着中国水下考古重大项目——长江口二号古船考古与文物保护最核心的古船整体打捞迁移工程取得重大进展。图说:第三根定位柱正在沉桩作业官方图(下同)为确保长江口二号古船安全、完整地完成整体打捞迁移,市文化和旅游局会同交通运输部上海打捞局创造性地设计出一条全新的专用打捞工程船,并命名为“奋力”轮。今年3月10日,“奋力”轮在南通开工建造;4月12日,船坞铺龙骨合拢;5月26日,下水出坞;比预定日期提前近一个月,7月15日正式完工交付,驶抵上海。“奋力”轮主尺度长米,宽34米,型深9米,设计吃水6米,最大特点是船两端设有同步提升装置,在船中部开口,自带一个长56米、宽20米的月池。这种设计可以直接将古船从海底提升至“奋力”轮中部的月池之中,并运输、卸载到上海船厂1号船坞,仅一条船就能完成原本需要三条船才能完成的提升、运输、进坞三项任务,极大提高了作业效率,保证了文物在施工过程中的安全。图说:“奋力”轮集提升、运输、进坞、卸载于一体的“奋力”轮,月池开口如同“袋鼠妈妈”的口袋一般呵护古船船体、属具及船载文物,对之后同步进行的考古发掘及文物展示利用工作具有基础性和关键性作用。“奋力”轮在保护古船及船载文物的功能外,具有安全性高、操作性强、科技含量高等诸多优点。该船体专为长江口二号古船整体打捞迁移项目设计,为今后同类型整体迁移工程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开辟了新方法,树立了整体迁移技术的新模式。今年3月,长江口二号古船考古与文物保护项目启动;5月9日,专用弧形梁恢复加工制作。6月1日,承担实施长江口二号古船整体迁移的主作业船“大力号”一键“启航”离港开赴古船遗址现场,开展预处理阶段工作。图说:定位桩运抵古船遗址现场在国家文物局的指导下,市文化和旅游局会同上海打捞局组织考古、潜水、物探、打捞工程等多领域的专业人员,以海洋物探扫测与潜水探摸相结合的方式,经过35个日夜的连续奋战,精确定位了古船边界和埋深,复核了古船长约38.1米、宽9.9米,确认了船首向南。严格按照水下考古工作规范,对弧形梁顶梁端板框架设计沉放区域散落的文物进行考古清理,提取出水了船舵(舵杆和舵柄)、铁锚、缆绳、建筑材料、紫砂壶等散落文物,最大程度地避免后续古船整体打捞阶段散落文物遗失,确保古船信息的完整性。6月下旬,现场顶着烈日完成古船多波束精细扫测,明确了弧形梁端板沉放位置并预先挖掘了2条长20米、宽1.3至3米、深度超过3米的端板沉放沟,为后续整体打捞端板沉放施工排除了潜在的障碍。图说:7月2日多波束声呐扫测图7月5日,在古船遗址现场,“大力号”高质量完成四根定位桩的沉桩,经定位人员勘测,定位桩垂直度小于0.5%、绝对位置误差小于31厘米,绝对位置和垂直度均达到设计要求。这标志着长江口二号古船整体迁移预处理阶段工作圆满完成。“大力号”将作短暂休整后,前往横沙基地码头,组装弧形梁顶梁端板框架。计划8月中下旬,“大力号”将再次起航至古船遗址现场,正式开展古船整体打捞施工作业,尽早让古船出水,解开古船蕴藏的诸多谜题。(新民晚报记者徐翌晟)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ishuadw.com/xjjj/14263.html

冀ICP备20001468号-2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