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助力健康中国 https://m-mip.39.net/czk/mipso_6169886.html你曾经拥抱过你的父亲吗?跟他说过你很在乎他吗?“我爱你”不是一个合乎我们传统习惯的一句话,没有“吃了吗”那么寻常,它通常只发生在对更小的一代人里,而对于我们的父辈那一代,他们很难张口说出“爱”这个字眼。就像我们常常被教导的那样,看他做了什么,而不是看他说了什么。父母是在用行动来表达他们对我们的爱,而子女也是在用行动来表达,而不是像现在更小的一代人一样可以张口就说出爱,而不感到难为情。但没有说过爱,没有拥抱过,难道就说明我们不爱父亲吗?那当然不是啦。每个民族有他特定的表达方式,中国人传统的表达就是行动胜过语言,我们的祖父母辈,父母辈,我们,都早已习惯这种默默的爱。对于突然被布置的说爱你,抱抱亲亲你的父母,会感到难为情,很别扭。好在我还没被迫面对这种情况。《与父亲书》是向迅一直想说给父亲,却没来得及说出口的话。直到父亲去世,很多话再也没可能说出来了。作者曾经收到父亲从各个地方寄来的书信,信里的父亲和生活中那个严厉暴躁的形象不同,宛如另一个人,他试图放下身段,打开心胸跟儿子谈心。他和颜悦色地对儿子说话,甚至还有点啰嗦,这个父亲让作者感到亲切。出于不知什么原因,几年前作者把所有信都付之一炬,心里想着这些信我看过很多遍了,早记住了。但事后就后悔了,他发现只几年下来,他就连一句完整的话都记不得了。特别是在父亲离世之后,这种悔恨更甚。他选择了用回忆的方式来记住父亲,他怕日子太久之后,很多回忆他会慢慢淡忘。这也是这本书会产生的根源。最开始作者写了他小时候家里发生的很多事,连绵不断的雨让土豆烂在了地里,抢收玉米;一关灯就出来觅食的老鼠成群结队,数也数不清;父亲在梦里养的小黄猫来到了现实中;陷入墙缝中的巨蟒……每一幕都在少年的记忆中难以忘怀。这个地方不知道是哪里,作者的记述有一种魔幻现实主义的感觉,有时候让你觉得神奇地不似真的,但却也分明是真的。父亲是生病走的。父亲本来是家里的顶梁柱。父亲出外谋生,母亲在家租地种菜,父亲出外打工赚学费,母亲在家种玉米土豆糊口。父母的分工一直是这样。父亲掌握了家里的绝对财政大权,以至于他暴躁易怒而无人敢于反抗,孩子们晚上睡觉听到母亲的哭腔都害怕得不能睡着,就像之前听到老鼠的吱吱声无法入睡一样。直到有一天,父亲受了伤回来,家里的重担都落在了母亲身上。至此家里的角色地位进行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母亲似再也不用受父亲的气了,母亲也可以大着嗓子说话而不必担心被打了。因为家里的一切都靠她养着。父亲没有去过动物园,在武汉等诊断结果的时候,作者兄妹俩就带父亲去了动物园。父亲看到大大的大象,很高兴。看到袋鼠妈妈把小袋鼠放在口袋里也很开心。有时候像个孩子一样吃惊,兴奋。父亲想看马戏团,可是时间太紧看不成了,深以为憾。周末当医生没上班时,病人也可以暂时放松一下心情。作者说,这时可以有任何美好的设想,暂停想最糟糕的事情,仿佛一切都会好起来。于是,兄妹俩带父亲去寺庙拜佛。然而父亲并不信这一套,父亲说,这有什么用?还不都是假的?妹妹说,拜了总比没拜好。在什么情况下,人们会突然信神?在遭遇重大变故,自己又无能为力的时候,如亲人突然生很重的病,不信的人就会突然信,并希望真的会有奇迹。文中医院陪侍的时候,明明心里已经知道结果,兄妹两个却做好决定要瞒住父亲,还要尽量表现住一切都没事,只是做个例行检查,没什么大不了的状态给父亲看,让他宽心。另一面也瞒住母亲,不让她瞎担心。这段真实的陪侍记录,医院病患以及父亲衰老的叙述让人心里挺难受。不忍猝读。只愿大家都能没有遗憾,趁着父母健在好好孝顺,莫不能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时候,那时候多少金子都换不回来承欢膝下的欢乐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ishuadw.com/xjfz/14559.html